在全攻全守的組織架構中,負責企業品牌形象設計的Marcom多深居幕後。宛若天菜大廚,以冷靜腦袋布局架構,透過鋒利筆觸,適時佐以幽默、辛辣、洗鍊且深入人心的端出一道道論述好菜。在一點一滴、字字珠璣中勾勒出品牌鮮明輪廓,進而有效傳遞組織文化與價值。本次邀請策士事業群資深企業形象顧問 張晏慈受訪,從「正職顧問培養皿」發跡,歷經約聘、轉正、升遷三個階段,一路上見證VOCAL MIDDLE成長足跡之餘,也細細抽絲剝繭自身在闖關過程中的重生與蛻變
的確在企管系的教育中對於公關範疇較少著墨,但公關操作旨在協助企業或組織達成營運目標,這本來就在企業管理的一環,其實我覺得出入不多。但學校教的多是抽象理論,大四時自己蠻急於在實務中進行驗證,所以便企圖在業界中找尋實習相關的機會。 至於加入VOCAL MIDDLE 的決定,雖然源於誤打誤撞,探究與認識的過程中卻相當篤定,這也是當時我唯一一家主動投遞的公司。談到尋找實習機會的準備,起初僅是快速搜尋一輪業界開立的職缺,發現大抵上同質性高,但VOCAL MIDDLE的論述卻讓我格外印象深刻、也最易於對職務角色建立鮮明想像-「做企業的腦與形象設計師」。
應徵期間參加公司的大學徵才講座,當時有個插曲:一開始投遞履歷時其實石沉大海,後來意外發現VOCAL MIDDLE在台大舉辦徵才講座。我沒有太多猶豫,直接準備履歷到現場交給主管,有點像是古時候半途攔轎的概念 (笑),但也可以發現心中對於爭取門票的決心其實蠻堅定的。 我印象很深刻,當天台上與台下學生的互動其實蠻像網路劇《Mr. Bartender》中,中年創投Jeff與青年Helen在酒吧世代交火的場景,劇中Helen是位擁抱理想、正在探索人生的年輕女子,而Jeff用尖銳直白的事實點破她思考的框架。我的同溫層內有許多Helen,卻鮮少有Jeff,而VOCAL MIDDLE就像後者般的存在。透過直白實際的現實利刃真實地在講座中痛擊我思考上的盲點,儘管不舒適但同時也開啟自己對於產業及職涯更多的想像。這些思考上衝擊,也持續發生在到職後的日常中,總是在工作中察覺自己的不足和無知,但公司也不斷給予相應的協助去突破。
從四個層面來看,角色定位和工作內容首先轉變,接著依序影響到工作心態、從中的學習,最後是對「marcom」一職的認知。約聘時期主要負責行銷素材產製,舉例來說,最顯而易見的「臉書小編」,這階段的學習比較停留於數位工具的技術使用,心態上也只一心想完善眼前主管交辦的短期任務;轉正之後更明確地意識到要對績效負責,開始留意專案管理的技巧,但當時眼中的「績效」只限於與自己切身關聯的項目,例如:如何提升官方平台的效能、如何達成行銷專案的KPI,然而基於不當的目標設定,很快地就把自己推進撞牆期,出現成長停滯、自我質疑等症狀。
若要切分到職後的工作階段,轉捩點其實不是升遷當下,而是升遷前的心態轉變,畢竟水要先到,渠才會成。意識到自己績效停滯後,不得不去爬梳、面對「到底我適不適合,以及願不願意在這間公司擔任這個角色?」直白來說,就是VOCAL MIDDLE的選才標準-「Can do, Want to do, and stay on」而另一個問題又隨之衍生出來,也就是「marcom」一職到底應發揮的價值是什麼? 坦白說,自己最初對於這個角色有些排斥,團隊總說要「創造價值、解決問題」,但在當初自己看來, marcom更像是在忽視問題。每個團隊皆有進步的空間,而我誤以為自己的角色在於粉飾包裝,並視而不見,但後來發現,自己當初是真的沒看見,對於產業未有足夠的了解。當與前線顧問團隊的接觸越頻繁、參與專案的面相越多元、並更仔細地聆聽市場的反饋後,開始明確體會到顧問為客戶創造的價值,以及作為雇主,VOCAL MIDDLE給予夥伴的資源,進而試著善盡自身職責,去挖掘並傳播品牌的價值。 然而這樣的角色設定依然被動,頂多就是做到錦上添花,倘若業務時逢低潮期,這角色豈不就成了「賠錢貨」?公司常說全公司的角色都應要能攻且能守,轉換為更積極的立場,目前對自己的期許是能以「形象管理」為器,加速組織達成各階段目標。心態轉變後,即使作為螺絲釘,驅動自己的也不僅是生硬的官網訪客數消長,而是整台「機器」的運營成效。
「心態轉變」是最後那個切換情勢的開關,至於為何開始找開關,則是在發現同期甚至後進的同事開始直起急追,而自己最停滯不前的時候。 當時意識到的問題是「找不到角色在組織內的價值」。VOCAL MIDDLE組織內前線顧問、後勤營運、以及我所屬的策士事業群三部門相互協作卻也同時制衡,所有的互動建立在以「互利」為根的基礎上,進而發展「互信、互重」。然而,後勤角色位往往會被誤以為是個不事生產的成本單位,倘若疏於溝通,不能證明、傳達角色對於組織內的價值與貢獻,那麼合作自然破局,所有規劃陷進泥淖,難以推進。 當時向主管求助,她給的第一個功課是:回去想清楚「marcom」這個角色在短中長期的「Role & Responsibility」分別為何,這在VOCAL MIDDLE 是很基本的問題,我們簡稱「R&R」,每當職務設立、或夥伴到職前內部都會進行各種討論並明文訂之,讓新夥伴清楚自己在VOCAL MIDDLE的旅程從哪裡開始、以及接下來將去哪裡。
但「R&R」並非刻板一成不變的條文,相反的,在一個持續成長的有機體中,它更應該持續被檢視、聚焦。然而,在自己過往的工作日常中,視線常侷限於各式專案或待辦事項之上,忘記回歸角色本質,並用更長遠的視角檢視。 此外,我們也常說,所謂團隊不是互相凝視,而是看向一致的方向。主管開的第二個功課是:長遠來看,自己期待成為什麼樣的工作者。「R&R」是從組織與職務的關係出發,而「職涯規劃」是自己與職務間的關係,當「R&R」與「職涯規劃」找到共通的利基點時,自己與公司、與其他部門夥伴才會是互利的。而一旦互利關係確立,問題的解答也會隨之而出。 另外面對撞牆期總會萌生放棄的念頭,要特別留意的是「別輕易做決定」,當時主管分享一個有意思的說法:「『Halt』一字代表停止,而每個字母又可延伸出『Hungry』、『Angry』、『Lonely』、『Tired』四個單字,也就是說別在飢餓、生氣、孤單、疲憊等情緒低潮或脆弱的時刻做重大決定。」
「引進新工具、新服務,持續改善流程與知識體系」是VOCAL MIDDLE 交付予這個團隊的任務,但若以存在的目的來看,我想應該是「解決未來性的問題、累積未來性的資產」。曾經設想,如果策士事業群停擺一個月會怎樣?一時之間,似乎沒有難以承擔的痛癢,但若換成是前線顧問團隊,即刻可見的是收入斷炊;若是換成營運部門停擺,那麼基礎建設秩序恐怕大亂。不過,若將時間軸拉長至一季,情況可能就有所不同了,組織的精進、服務開發、市場預測等作為都將減速,輕者,也許錯失成長的機會,重者,則會使組織暴露在未來風險中,例如VOCAL MIDDLE正致力對抗的產業挑戰-「組織僵化、服務老化、市場極小化。」
以個人來說,最直接的目標就是持續升遷啊!看起來很個人利益導向,但前提是,我相信這裡的績效檢核及獎懲制度。升遷除代表薪資加給、可更深入的參與策略規劃,更重要的是,個人價值的提升,除非我值得,否則公司不會平白無故給我更多。延伸出來,如何透過「品牌形象管理」為器,加速團隊達成在「組織、服務、市場」三面相所設立目標,並具體驗證成效,將會是接下來的重點目標。 另外回到 VOCAL MIDDLE,很多朋友問過,當多數新鮮人選擇轉換跑道、四處看看時,為什麼我選擇在這裡待這麼久? 作為服務提供者,公司訴求提供高客製、一站式的公關顧問服務;作為雇主,我想VOCAL MIDDLE也是高客製、一站式職涯的提供者。 所謂「一站式」,一來是組織發展性,二來是角色發展性。關於前者,雖然自己對於產業的認識還不甚成熟,但「人」是服務及組織的根本,如果職涯是場賭注,我選擇把籌碼押在身邊這群共事的人,畢竟具備清晰目標及實踐行動的工作者總是有較高的勝率。關於後者,在VOCAL MIDDLE不同角色間其實常保持高強度的溝通及共事機會,換句話說,個人的能力很容易被看見,加上組織對於工作配置保有彈性,只要肯爭取,每根「蘿蔔」在不同階段,都有機會在這裡找到、甚至主動挖鑿出最具優勢的那個「坑」。
善於或願意努力將事物本質看透徹的人。在提供服務時,可以看見公關操作背後的泛商管議題;在執行日常庶務時,可以看見瑣事背後蘊含的價值;在面臨難題時,看見問題背後的癥結;在接觸市場時,可以看見趨勢背後的機會。不論是前線或後勤,團隊的思惟決定服務的樣貌,VOCAL MIDDLE的服務訴求「策略優先」,而「看清本質」是達到「策略優先」的先決條件,若能具備,自然有機會在這裡獲得更好的發展。
11/20(三)-11/30(六) Meet Taipei 限時優惠方案 >>不分新舊客戶,指定服務全面8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