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晏慈 在布爾喬亞有一種說法:「第一年Learning,第二年Doing,第三年Performing。」也許每個人的節奏速度不一樣,但肯定都需要經過時間累積。就像品牌經營在無形中積累,「公關顧問」這段職涯也常需要一點耐心等待。
「公關」這份工作其實很有成就感,只是有時旁人一時很難明白。我們很多時候在處理「檯面下」的事情,有時你解決了一個公關危機,很有成就感,但為了保護品牌,你不能說;有時你花了很大的功夫,讓一個食品品牌獲得一線的時尚媒體報導,即使團隊、客戶都覺得完成一件很棒的事,但在旁人眼中,這篇報導像呼吸一樣自然;有時你花了很長的時間在累積所謂的「軟實力」,在累積、還沒成氣候、還摸不著邊的時候,親朋好友會反覆地問你怎麼還不離職、還不離開。 但「公關」這份工作其實很像「品牌經營」,都會經過厚積薄發的階段。舉例來說,我有個朋友去唸了「華頓商學院」,先前請我協助他模擬各大銀行的MA面試,討論各國市場的金融產業個案,例如企業應該專注在哪個國家、應該投入在哪些金融業務。那時就發現自己的思考層次,從表達到執行規劃,並不比同歲、受過一流教育體制訓練的同儕差,甚至能提出更多有說服力的建議,那時就更確定自己在適合自己的職涯道路上。 回到公關服務,其實也是厚積薄發的過程。有一天回家,我室友跟我說:「欸你看最近很流行這種橘色唇膏耶!到處都在報導,我也要去買一支!」當下是真心感動的,雖然別人不能理解促成一篇品牌報導需要歷經的過程,但你可以見證自己的經營出的媒體露出,轉換成口碑,並影響周遭人的消費決策。另一個例子是去年九月換季陪朋友去染頭髮,他興奮地分享最近韓系流行的髮色「灰卡其」,我打開報導一看,那正是我們寫的新聞稿。第一次發生,也許是巧合,但第二次發生時,旁人就開始好奇我們是怎麼挖掘、影響趨勢的。
我蠻幸運的,幾乎全公司每個主管都有合作過。在布爾喬亞,我們會依據每個專案的需求,重新配置最適合的顧問組合,因為這個機制,讓我跟很多不同PO(註: Project Owner)工作過。在媒體關係經營上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心法,從聯繫的渠道、適合聯繫的時間點、Feedback報導的方式、到挖掘議題的方式,東學一點、西學一點,最後才整合成自己的方式。 另一個制度是「第一餐飯」。剛來第一週的時候,我連給媒體打電話都不敢,但好不容易擠進一個自己很喜歡的品牌的專案團隊,總覺得該有點貢獻,於是四處找看起來很擅長「媒體公關」的同事請教。幸好當初有參加「晉身新聲代」這個培訓計畫,計畫讓我們第一週每天輪流跟不同組別的顧問吃飯,好讓我們熟悉每一個人、了解每一個人的長處。就是這「關鍵的第一餐飯」,飯桌上見面三分情,讓我們遇到問題時,能夠知道該找誰請教,當年幾乎有做過媒體公關案的人,都被我問過一輪,最神奇的是沒有一個人嫌我煩(笑)。 不過苦功還是要自己下的,很難想像做公關前我很討厭看時尚雜誌的,整頁都是圖,幾乎一個字都沒有,完全不理解編輯想表達什麼,但現在我能分辨出哪些是《VOGUE》的風格,哪些又是《Bella》的,而這些都是為了能夠理解媒體需求,一點一滴累積出來的。
以前我一直想增強自己的弱項,後來發現辛辛苦苦把自己的弱項拉升到及格邊緣,那還是差人一大截,但如果自己的強項訓練到極致,凡是相關屬性的專案出現,我都會是別人眼中的最佳人選,也會有自己的貢獻點。我不是在每個領域都能快速學習的人,但在這個環境裡,我不需要是通才。用比較利益來看,不管你的平均值比別人差多少,你總會有一個可以對公司、對自己更有價值的技能點。 但同時,並不會把自己侷限在單一技能上。以媒體公關為例,一開始公司讓我去做新聞稿,後來是長一點的媒體中心,接下來是波段型的操作,以及產業間的轉換,有些是生硬的金融服務,有些是充斥法規限制的菸品。有些人適合水平整合,為同一屬性的客戶提供不同的服務,而我目前在「垂直整合」這個方向上,找到自己深化媒體公關服務的方式。 另一個跟弱項自處的方式是「適時拋下愧疚感」,這是升遷前我克服的大難關。我常會覺得自己哪部分沒做好,對不起客戶、對不起團隊。但有一天跟專案上共事的主管聊天,她提到「不要過度放大錯誤、過度放大自己的重要性」。相信自己的團隊是健全的,每個零件彼此影響,但也能、也願意彼此補位,這個團隊沒有這麼脆弱,但每個人都責任跟能力增強它的力量。
-----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當中會有累積兩年的時間哩,深刻的是一起找出妳的定位及強項的過程,絕對是有血有淚! 妳對事、對人的熱誠,竭而不捨的努力,持續的調整、成長,在任何情況下都堅持向前進,成為了我們可以信賴的夥伴!與妳共事事一件有趣的事,期待妳有待激發的更多潛能。「只要妳不放棄我們不會放棄」,謝謝妳從不言敗! -資深公關顧問總監 周婷筠 Sheila Chow
【布爾喬亞動態】百位新聲代共襄盛舉!兩代「神隊友」面對面,布爾喬亞攜手三大領域解決方案專家開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