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沙龍焦點:支付新戰國!金流產業戰況解析 全聯、全家、7-11、新光三越、家樂福、蝦皮等零售強權投入自營支付,會對產業帶來哪些影響?跨界、不同屬性的企業加入混戰,其商業策略有哪什麼異同?如何看懂現在、未來的產業勢力分布?支付工具未來的應用場景,有哪些發展可能?監管機關接下來可能有哪些舉措? ▮ 沙龍主持人:首席布爾喬亞 鄧耀中 Joseph ▮ 本月主講人:資深支付產業先進 王建民 Martell
(以下為2021年9月16日會中精選內容,欲參與完整交流,歡迎留意《布爾喬亞未來沙龍》最新活動資訊)
答:零售業龍頭交易量大,如果能夠在某個層面去降低支付成本,對他們而言,即便是0.5%,就是很重要的支付成本降低,也會瓜分現行電子支付業者,或第三方支付業者的市占率。此外,他們也想透過支付,強化消費者忠誠管理、紅利點數兌換的規劃,把忠誠度的相關資訊留在自己身上,才能夠促使這些人增加消費。 但為什麼零售業龍頭會跳出來做,追根究柢,還是產業中沒有真正能提供合適支付體驗的武器給這些零售龍頭使用,迫使零售業親自跳進來經營支付。
答:首先,沒有一個統合、整合的支付工具,比方你看零售業櫃台,他們常是一卡通一台機器,悠遊卡一台機器,沒有整合的情況下,桌上擺了一大堆支付設備。但零售業者應該思考的是,一定要自己親自跳下去建置支付體制嗎?他們的重心與優勢應該在於供應鏈的調動,而不是在支付,如果可以委外,非得自己變成電支業者的原因是什麼。 當市場開始混亂,有時只是基於「別人都在做,我沒有做」的那份不安全感,彷彿每個人都必須做,從行銷角度來講,行銷資源也會被瓜分。從政府的角度來看,市場越混亂,越難找到正確的引導方向,也更容易對既有及未來的業者,提出不正確的政令指示。從我的角度來看,越多玩家進來這個市場,當然是越熱鬧,而今年底、明年初,新的戰國就真正要開始了。
答:照常理來講,更多的業者投入,會朝向更整合的方向去發展。但實務上,在台灣目前的現況,發展的方向往往不是像我預期的。這跟政策、投入市場的業者,是否有清楚地思考整個支付場域、供應鏈狀態、產業發展的狀態有關,如果業者是被局勢所逼來做這件事情的,那就會開展出不同的樣貌。
答:短期而言一定是有好處,更多業者投入,就會祭出更多的補貼優惠、提出更好的支付體驗,反正就像俗話說「站高山,看馬相踢」,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從任何角度來看,對消費者而言都是好的。
答:必然會的。對於支付業者而言,不是把錢收了就好,因為從我個人從事20年的角度來看,支付機構單純從支付行為產生出來一點點的手續費營收,是不足滿足自身利潤的。支付業者最需要思考的是,透過支付與商店、上下游、消費者接觸之後,應該提供什麼樣的加值應用,進而改變他們的商模。否則對支付業者而言,「降低成本、掌握消費者的習性」這些議題都太小了,也賺不到錢。
答:當然是要有足夠砲火的第四方出現,目前跳進來做支付的業者口袋都夠深,所以我想短期應該是不會出現經營危機的紅燈,所以重點還是誰能有效的幫助既有的連鎖體系,做到降低成本,提高支付效果。以現在段來說,我認為還沒有這麼有影響力的第四方,不管是銀行、金融、科技產業的業者都還沒有。
答:差異的部分在於,能不能做到橫向的整合。例如對電商平台而言,重點在於知道如何去跟合作支付業者談判,如何去降低費率,如何將消費資訊經過一定程度的隱蔽後,去跟銀行去做交換行銷資源的支持,後面有很多水很深的動作要做。 不管是遊戲橘子、智冠、歐買尬,早期的電子支付業者都是遊戲產業,現在紛紛投入的就是電商、線下零售龍頭等,真正能影響消費習慣的業者。支付只是一個元件而以,橫向整合才能創造發展的差異點,平台化、垂直整合,加強會員管理、提升忠誠度,以及多元的加值應用,這個才是這些我們看到整合帶來的好處。
答:我認為台灣的確有一兩家有潛能,但海內外金融法政的開放程度不同,我們在國外體驗到的應用,很多在台灣都不堪使用,或者沒辦法執行。但我相信會有一些業者自己到國外發展後再反推回來,我也期待台灣會有業者願意跳出來,去成為「亞太地區的Strike」。台灣兩千三百萬人口缺乏人口紅利,台灣電商最大的瓶頸不在台灣,但我們不是沒有技術,我們也有相對應的視野去東南亞拓展,這些是我很期待的。
《布爾喬亞公關顧問》相信透過分享,資訊與知識將會更有力量。布爾喬亞自2021年6月起,每月舉辦一場的產業交流活動,匯集品牌客戶在乎的時下話題,邀請跨界專家前來交流、分享,結合跨界觀點,期讓參加者的疑問獲得指引、快速且精準地掌握趨勢、了解業內業外海內海外成功的做法,搭建資訊、資源匯聚的平台。
11/20(三)-11/30(六) Meet Taipei 限時優惠方案 >>不分新舊客戶,指定服務全面8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