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年關交替,最近陸續有新創圈的朋友,在與我交流/聊天時,提到正在進行年度計畫,或是準備最新一季的 OKR,其中在 PR 相關的事務上。我猜想這也可能是近期(除了 OpenAI 以外)《新創 PR 媒關係》的讀者們,比較關心的議題之一,所以我嘗試把個人想法整理成這篇文章,希望能對創業者帶來一些幫助。當然,每家新創的情況與考量截然不同,不可能有一體適用的標準作法,但我相信,優秀的創業者,或許可以從我的建議中,找到適合自己的 PR 策略與執行計畫。
「創業者/新創」與「專業經理人/大企業」兩者之間,不論在 PR 策略或執行計畫上,有本質的不同。
對知名品牌、上市櫃公司、外商企業這種等級的專業經理人/大企業,往往 PR 的起手式,是委由外部的專家進行 Media Training 或所謂的發言人訓練。這樣的安排,可以協助負責代表企業對外界溝通的專業經理人,了解如何與各種類型的媒體互動、受訪技巧、肢體語言,或是預測各種可能會被問到的問題、準備並練習回答的角度,也可能會包括提升演講、簡報、新聞稿相關的能力,甚至是建立遇到 PR 危機時的處理流程。
對專業經理人/大企業來說,這些的確很重要。因為在相對成熟與穩健的產品、服務與商業模式下,對外溝通的內容,若不夠清晰、精準、一致,對 Stakeholder 相對複雜許多的大企業,輕則使得對外資訊混亂,重則造成前後資訊互相打臉,甚至傷害企業形象、影響股價。
相對之下,對多數每天仍在為生存而奮戰的創業者/新創而言,這些未必是當下最重要、最急迫的考量。在此之前,還有更多、更重要的事情關乎生存,需要投入更多時間與注意力,PR 更像是把排在更前面的這些事情做好之後,換檔加速透過媒體報導、對外溝通等方式來放大成果。
相比專業經理人/大企業,創業者/新創在 PR 策略上,通常沒有那麼複雜的 Stakeholder 與考量。在絕大多數的情境下,創業者個人,就是代表新創對外溝通的唯一人選,新創在 PR 上的經營,很大程度是為創業者持續累積個人知名度與影響力的過程。新創 PR 的角度,或是更直白說外界/媒體會感興趣的角度,大致上就只會由幾個問題延伸:為什麼創業?有哪些精彩的創業故事、轉折、挑戰?發現哪些趨勢、商機、痛點、問題,以及打算如何滿足或解決?為什麼是這個時間點或為什麼是你?已有哪些優勢、成果、競爭力或 Traction?
從我的角度來看,多數在 PR 上有所成果的新創,關鍵直接來自創業者個人,包括能力與意願。能力可以透過長期不斷把握/創造各種練習的機會而提升,意願則是當創業者個人意識到 PR 能為新創帶來哪些價值與利益後,願意投入與支持的決心。
先分享一段個人經驗。前幾年,我曾針對處於早期階段的創業者們,進行過幾次「PR 101」的分享與交流,在概念上,類似比較基礎版的 Media Training,大致說明了不同類型的媒體運作方式,以及如何建立 PR 策略、爭取媒體採訪、發佈新聞稿等 Tips。在這過程中,有些創業者非常認真,會坐在第一排認真寫筆記,不時也會提出一些很好的問題與我交流,但過了大約二到三年後,等他們的創業逐漸進入成長期、順利完成募資、希望發佈新聞稿尋求更多媒體報導時,和我再安排更深入的 1 on 1 討論,進行策略與內容角度對焦時,當初 PR 101 提到的事情,感覺就像從來沒跟他們講過。
這樣的結果,曾一度讓我感覺滿挫折與傷心的,因為覺得白白浪費了許多時間,卻沒有為創業者帶來太多幫助。後來我重新尋找造成這種情形的原因,才發現絕大多數的創業者,過往都沒有 PR 或 Marketing 相關經驗,這件事情本身離他們很遙遠,在創業早期階段,很難有切身的感受、共鳴,甚至是啟發出適用於自己情境的具體想法和做法。
所以,後來我想法改變,改為讓創業者/新創在有 PR 需求,或是意識到可以透過 PR 讓創業 Scale-up 時找得到我、願意來找我即可。透過 1 on 1 的交流互動,我可以協助討論出貼近創業者當下各種考量的 PR 策略,通常這麼做的效果比較好,創業者也能真的感受到 PR 可帶來哪些預期成果。某種程度來說,這樣的經驗,也是促使我開始寫 《新創 PR 媒關係》電子報的初衷,對於創業者/新創與 PR 相關的媒體關係建立、自媒體內容策略、社群經營,只需要分享簡單易懂的基礎概念即可,若針對不同的當下情境,有更近一步的 PR 需求,可預約我的個人諮詢時段進行更詳細討論即可。
基於以上的考量,回到這篇標題:新創如何建立 PR 策略與執行計畫?大方向上,我會建議重點在於先提升創業者對外溝通表達、長期 PR 策略思維的能力,並持續為自己創造練習的機會。因為創業本身是一個持續面對高度變化與挑戰的過程,優化創業者的能力,比優化內部的流程更為重要,能力持續精進的優秀創業者,會不斷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流程與作法。
在 PR 策略與執行計畫上,最基礎的是先釐清針對 TA 要對外溝通哪些重點?更直白說,就是明確列出 3 到 5 個 Key Message,希望外界對創業者/新創產生什麼記憶點,例如有哪些競爭優勢、如何更有效率解決什麼問題、創業者有哪些獨特的經驗與能力⋯⋯等,並以此為基礎,建構出有趣、有意義、有說服力的 Storyline。根據我的經驗,不管是 Key Message 或是 Storyline,通常在內部需要進行幾次來回的 Debate,才會在助攻業績、提升雇主形象、尋求潛在投資人等不同的目標考量中找到交集或共識。
再來,則是為創業者創造與媒體交流的練習機會,開始逐步建立深度的媒體關係,尋求在中、長期獲得媒體 Feature Story 的報導機會。我在「新創如何經營媒體關係?」這篇電子報中,有提到:
我喜歡把新創經營與媒體之間的關係,比喻成累積 Credit,是一個持續小額累積、偶爾提款的過程,重點在於長期累積關係。任何一段因為工作所需而開展的人際關係,大致上都會經過雙方初步認識、建立信任、交流想法、互相幫助的過程,這段關係才能有穩固且長期的發展。新創與媒體之間的關係,也會有類似的過程。
此外,對於新創來說,尋求新聞稿露出,未必是最有效的 PR 投資。因為多數新創,一年當中,適合發布新聞稿的主題或時機,最多一到兩次,而媒體關係的經營,重點不在於快速獲得大量媒體名單,卻僅是偶爾一次寄發新聞稿,然後把刊登機會交由機率來決定,而是與少數真正了解產業、對新創有興趣、寫出高品質報導的記者,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
因為這樣的關係,是長期、穩定,可為雙方帶來更大價值。即使不發新聞稿,熟悉某家新創的記者,也有可能帶著預先設定的好題目、好專題主動來採訪。而這樣透過媒體編輯專業與角度報導的 Feature Story,因為帶著媒體獨特的視角,等於是媒體或記者盡心製作更貼近讀者閱讀需求的內容,讓外界有不同的角度來認識新創,PR 成效遠勝於制式、群發、官方立場的新聞稿。
更多的具體作法與建議,歡迎直接閱讀全文。
另外,對於蓬勃發展的 Podcast,我也建議創業者/新創若有機會,可多嘗試接受類新媒體的採訪。因為相將於文字類的媒體(例如網站、報紙、雜誌等),Podcast 更聚焦在小眾、利基的主題,往往更貼近新創希望更精準、更聚焦對外傳達資訊的需求。此外,對較少媒體受訪經驗的創業者來說,Podcast 也相對友善許多,因為大多是依據受訪者分享的內容,進行直接且線性的剪輯,只要事先有充分的準備,大致上都可預期最終呈現的內容,也不太會超過實際在受訪時分享的角度;而不會像文字類媒體那樣,受訪者分享的內容,會經過記者/編輯個人理解、轉譯、分析、收集其他資料等過程,重新撰寫為報導內容。不同類型的媒體,有不同的價值與作業方式,不管是 Podcast 或文字類的媒體報導,我覺得都值得創業者/新創經營與累積,而 Podcast 對較少接受媒體採訪經驗的創業者來說,對累積相關能力是較有幫助的練習。
在創業的旅程中,建立一個有效的 PR 策略和執行計畫對於 Scale-up 有重要的幫助。透過建立明確的 Key Message、讓人印象深刻的 Storyline,再透過適當的媒體關係建立與受訪練習,將可幫助創業者/新創在辛苦的創業旅程中,加速贏得 TA 的認同與信任。
2024《各位布爾喬亞:》年終報告|Second Decade Begins,成為第一與唯一!